-
--熱烈祝賀我會聯辦的科普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12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0年全國科普日有關組織單位和活動予以表揚的通知》(科協辦函普字【2020】158號),江蘇省機械工程學會、南京工程學會和江蘇省學會服務中心聯辦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第一屆‘天印筑夢·科普智行’”活動,被評為優秀科普活動。
三一重工作為國內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業已在精益化管理與數字化轉型道路上,積累了諸多成功的案例與實戰經驗。近日,三一重工榮登《福布斯》全球500強的企業,而在去年疫情肆虐之際,營業總收入也是不降反增,突破了千億營收大關,再創造歷史新高。不少人看到這兩份耀眼的成果,自是驚羨不已,可梳理三一重工近幾年的經營情況會發現,倘若當年三一重工沒有提前布局好新一輪的增長引擎基礎,穿越行業下行周期,實現快速增長,恐怕也很難創造當下的輝煌成果。
三一重工
據三一重工2009-2018年經營情況顯示:在2015年和2016年,三一重工深受所處行業周期性影響,正處于下行周期。其銷售額出現了大幅下跌的情況,距離2011年的高點,已縮水了52%,并且還面臨著員工工資支出成本、各項費用不斷提高、資產負債率、庫存周轉率等財務指標不斷惡化的情況,正處于“至暗時刻”??呻S后幾年,不僅實現了逆風翻盤,還迎來了當下的“高光時刻”,而這一切都跟三一重工緊握與夯實數字化轉型的基本盤有著必然聯系。
中國制造業的核心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正式頒布時,三一重工,便就進一步在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基礎上,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能化工廠;公司為了讓全體員工進一步深入了解數字化,并達成數字化轉型共識,董事長便讓工作人員搜集了關于數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幾十本著作、幾百個視頻來深入學習,并且每天在參加午餐會時,檢討燈塔工廠建設和各項工作進展,以此激發全員對數字化轉型的學習與討論;正是這一系列緊緊圍繞著數字化轉型的布局與落地的舉措,才孕育出了兩項業界廣為人知的數字化轉型成果:18號廠房與樹根互聯。
作為三一第一座智能工廠18號廠房,透過運用“產品混裝+流水模式”的智能制造新模式,解決了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離散型制造企業兩大痛點:即零部件多、加工過程復雜以及產品同質化嚴重,客戶定制化需求增強的問題。在18號廠房內部,透過無人化下料、智能化分揀、自動化組焊、無人化機加、智能化涂裝、客戶個性化定制的裝配下線、智能化調試等數字化車間的建設,不僅實現了“全穿透式”和“全盤考量”的透明化管理,也大幅度降低了人力成本。公司員工人數從2011年的51827人降低至2019年的18450人,大幅降低,其中生產人員減少21369人,占減少總人數的64.02%,但人均創收水平卻實現大幅躍升。
三一重工
而樹根互聯,則可以視為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制造企業,將以服務化的模式打開公司未來成長天花板的重要舉措,基于自身多年來在設備互聯、數字化工廠車間運營模式的經驗,為制造業行業提供了基于“連接、計算、應用、創新”的智能制造工廠解決方案。該平臺以“連接機器”為核心,制訂了“機器連得上,數據接得住,設備管得好,智能落得地”的行動策略,截止去年11月,已經接入各類工業生產設備超72萬臺,20多個產業鏈工業互聯網平臺,可賦能達81個細分行業,連接超5000億資產。也覆蓋了95%主流工業控制器,支持600+種工業協議解析,適配100%國際通用硬件接口,可為用戶提供設備一站式快速接入……在單臺設備數百元的投入,即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獲得上萬元增值,潛在提升收入可達10%-50%。
如今的三一重工,在精益生產模式方面,實行客戶訂單拉動式生產模式,實現了節拍化流水線生產;其總裝車間能夠按照生產計劃,通過廠房內空中和地下兩種運輸方式將所需物料提前配送至各工位生產現場;而實施的定人定崗標準作業以及生產輔料定額管理,也極好的促進了質量提升和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