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第七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大會熱度,江蘇首屆J-TOP創新挑戰季“1.8億技術難題需求”經新華社、新京報、科技日報、每日經濟新聞、中新網、新華日報、江蘇電視臺、南京晨報、金陵晚報、中國江蘇網、龍虎網等媒體報道,經澎湃新聞、中國經濟周刊、和訊網等媒體轉載后一時間成為行業熱詞,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11月8日【第06版焦點新聞】發表文章《江蘇給所有人出了169個難題 出價1.8億元 你敢接嗎?》,其中,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種由企業提出技術需求,面向社會懸賞的方式,是打通產學研壁壘,促進合作的一種積極探索。體現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導向,與以往從研發到成果轉化,產業化的路徑形成互補。這種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企業創新資源不足,尤其對中小企業意義更大。
江蘇給所有人出了169個難題 出價1.8億元 你敢接嗎?
企業遇到技術難題是自己悶頭解決還是“懸賞”最佳答案?江蘇給出了好辦法。
11月4日,第七屆中國江蘇產學研合作大會開幕。在大會難題發布與洽談簽約區同步舉辦了兩場技術難題張榜活動,圍繞江蘇省重點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征集企業創新技術難題500多條,面向全社會發布技術難題169個,懸賞1.8億元為企業技術難題征尋人才與“良方”。
如此大規模以“懸賞”形式來求解技術難題,在江蘇尚屬首次。 自今年5月份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啟動江蘇省首屆J-TOP創新挑戰季以來,圍繞江蘇省科技創新重點培育的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四大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環節進行了挖掘梳理,征集整理了數百條企業創新技術難題。 本次產學研大會難題發布與洽談簽約區在前期通過系統智能匹配,現場對接的基礎上,遴選了近百項優質項目進行現場難題發布、張榜及意向洽談。
在11月4日的產學研大會上,有9家企業現場難題招標,所有專家團隊均可“揭榜”洽談。截至當日下午4時,8項企業技術難題供需方現場達成意向簽約,總金額1891萬元。

AI協處理器芯片、氯雷他定片的開發等兩項項目完成舉牌簽約儀式。工業監控系統智慧運維管理軟件、通信芯片視頻檢測平臺、紙張延伸性能檢測平臺、高光黑亮PC/ABS、物聯網虛擬實驗室平臺、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服務等項目通過進一步現場對接洽談后達成了意向簽約。此外,30余條需求榜單被現場揭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據悉,自2007年以來,產學研合作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累計展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2萬多項,達成合作項目近8000項,成為江蘇省廣泛集聚創新資源、服務企業和產業創新的重要合作對接平臺。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種由企業提出技術需求,面向社會懸賞的方式,是打通產學研壁壘,促進合作的一種積極探索。體現技術創新的市場需求導向,與以往從研發到成果轉化,產業化的路徑形成互補。這種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現狀,尤其對中小企業意義更大。
事實上,無論在企業內部還是面向全社會,通過“懸賞”形式求解技術難題并不鮮見。 據工人日報報道,去年11月,山東能源臨礦集團古城煤礦運用科創中心這一平臺,舉行有償破解技術難題發布會,一次性發布了18項技術難題,涉及采掘、機電、沖擊地壓防治等多個專業,并懸賞100萬元,尋求破解。
也是在去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甘肅省科技廳、蘭州市人民政府在第三屆蘭州科博會上,聯合發布了第三屆中國創新挑戰賽蘭州企業118項技術難題和需求,面向社會求解。對于能提供優秀解決方案的團隊,蘭州市將給予20萬~50萬元的資金支持。 這118項難題和需求中,16個來自大型企業,45個來自中小型企業,57個來自微型企業。需求類型中包括技術研發41項,產品研發40項,技術改造21項,技術配套16項。技術領域包括:裝備制造40項,資源環境與節能環保24項,電子信息19項,現代農業19項,生物醫藥11項,石油化工5項。 彼時,蘭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檸表示,舉辦創新挑戰賽可以幫助蘭州企業解決技術創新難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釋放“民間高手”創新潛能,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而記者搜索發現,在更早的2015年,網絡上就已經出現了通過“懸賞”來求解技術難題的企業技術眾包平臺——大學仕。 據悉,該平臺業務有三種交易模式:一是懸賞,由發布者定價,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成熟技術;二是招標,由多個解決者在預算內報價,挑選最滿意的解決方案;三是委托,在最保密的情況下,由平臺進行技術獵頭服務。發布者驗證技術確實有效后,由平臺支付賞金。
在劉東看來,目前這種政府搭臺方式可以推動打通產學研壁壘、促進合作的探索,但更需要探索長效機制,可以考慮運用市場化、信息化手段。另外,國家各類科技計劃也可以借鑒這種懸賞方式摸清市場和企業的技術需求,使項目立項更加符合市場需要,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加高效。
“近些年開放式創新,創新平臺化、網絡化等趨勢日益明顯,江蘇這種懸賞方式符合這一趨勢,有助于引導和調動社會資源聚焦企業。”劉東說,當然,繼續推動企業研發能力建設仍是關鍵,企業研發能力增強和產學研合作完善對提高我國技術創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企業之所以需要通過“懸賞”來面向全社會求解技術難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在“高精尖”領域人才匱乏的現狀。 數據顯示,全國的就業人員有7.7億,技術工人則只有1.65億,在就業人員中占比為20%,其中高技能人才僅有4700多萬,占比僅6%。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從市場供需來看,最近幾年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即崗位需求數與求職人數之比)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更達到2以上水平,全國高級技工缺口達1000萬人。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高精尖”領域不僅需要研發人才、應用人才,更需要技能人才。 近年來,各相關部門也都在積極出臺政策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2016年12月,人社部等三部委發布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要求到2020年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制造業人才隊伍。
去年10月,人社部又印發了《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年)》,明確了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技工教育、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推動職業技能競賽發展等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重點舉措。 今年以來,“職教20條”“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陸續推出。 5月份,國辦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要在3年里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000萬人次以上,同時還要在全國各類企業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現代學徒制培訓,力爭用3年時間培訓100萬新型學徒。實現到2021年底,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0%以上。 在劉東看來,近幾年,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十分迅速,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部分優勢產業技術創新開始進入“無人區”,再往前走,尤其在原始創新、前沿創新、顛覆性創新、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方面,很多東西都是新的,無從借鑒,包括移動互聯網、支付方式等,這時候制度創新的重要性就越來越明顯。 “懸賞方式有助于促進知識技術資源的交流,對解決‘無人區’問題是有益的,但解決‘無人區’根本還是強化各類創新主體的能力。”劉東說,下一步仍需要在人才、資金、投入方式、成果應用、利益分享等方面繼續深化改革,不斷營造創新生態環境、落實創新政策。